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基因。
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、踐行者和傳承者,他們掌握并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藝,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寶庫。
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和文藝愛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,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,為積極爭創“東亞文化之都”助力??膮^文化和旅游局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展播,讓您足不出戶就能“居家看展”。
近年來,奎文區積極探索非遺保護新模式,不斷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,非遺保護機制日益完善,非遺名錄體系不斷健全,非遺傳播品牌逐步形成,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、參與感、獲得感顯著增強,開創了全區非遺工作的新局面。目前全區已打造非遺傳承基地(所)15處,涌現各級代表性非遺項目33個,各級代表性傳承人39名。2021年,奎文區政府被山東省文旅廳命名為“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濰坊核雕)”。
恒盛齋點心制作技藝
恒盛齋點心是濰縣人劉振清之子劉丕承在自家“糖食鋪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,清末民初即享有“饋送親朋增好感,恒盛齋里貨精良”的美譽。
恒盛齋點心生產工藝流程復雜,講究火候,注重材料,主要環節全部是傳統手工制作,工藝傳承為家族性的口傳身授及實踐經驗。
制作主要采用搓、揉、搟、壓、擠、打等手法,做出的點心口味、外型多樣,色澤誘人,層次分明,口感酥、脆、香、甜、餡料綿軟,吃后回味悠長。主要品種有棗泥、豆沙酥皮點心、大喜棗、金絲糕、棗花酥、燕尾酥、蘭花根、賀糖、糖瓜、薄荷糖、芝麻片及季節點心等數十個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集“蘇式月餅”和“京式月餅”的特點,獨創出的招牌點心“重(chong)油月餅”。
恒盛齋點心歷經五代傳人堅持不懈的努力,制作技藝得到了完整傳承。盡管現代機械化設備和各種色、香、味俱全的化學添加劑的普遍使用,使傳統制作工藝受到挑戰,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,在非遺保護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傳統的恒盛齋點心制作技藝得以全面恢復和創新發展。恒盛齋點心制作技藝傳承人在2005年成立了“濰坊恒盛齋食品有限公司”,取得了“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”,擴大了生產規模,提升了傳承能力。恒盛齋點心2012年被“國際風聯”評為“中華飲食文化特色精品”、“國際風箏會指定用品”,2017年被列入“山東老字號”名錄。濰坊恒盛齋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被旅發委認可并授予 “山東省旅游商品研發基地”。
作為我國文化和旅游部的重點工作之一,“東亞文化之都”是落實“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倡議”的重要舉措,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的重要成果。通過“東亞文化之都”評選活動向世界展現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嶄新面貌,對推動國內城市文化建設、亞洲區域文化交流合作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。濰坊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與日韓隔海相望、毗鄰而居,地緣相近、文化相通。創建“東亞文化之都”,濰坊正在努力?。ǚ端鼐辏?